低碳经济与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趋势下,洞悉外贸新风向

2020年9月,中国正式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截至今日,低碳活动卓有成效,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乃至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二者之间相辅相成。据相关数据显示,贸易带来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20%-25%,可以说,贸易减排是实现“双碳”的重要考虑因素,推进绿色贸易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低碳经济与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趋势 2006年底,中国科技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开始推进低碳经济的践行。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对于现代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意义。 近年来,中国依旧深度把握低碳经济,重视绿色贸易发展,如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在《“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中明确要建立绿色低碳贸易标准和认证体系,打造绿色贸易发展平台,营造绿色贸易发展良好政策环境,大力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严格管理高污染高能耗产品出口。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等均从多维度表现出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重视。如今,绿色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低碳经济与再生能源对外贸的影响 01中国外贸应对低碳经济与再生能源的机遇 大量“中国制造”流向世界,中国碳排放成本增加,国内存在贸易与环境双顺差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对外贸易是导致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载体,探寻发展绿色贸易的有效路径关乎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在全球性变革下,绿色贸易的效益凸显出来,据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表示,当前高增长来自绿色贸易等三大领域,“我们注意到一个贸易增长很快的领域,即数字化服务,比如电商贸易等,基本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实体贸易则是以5%的速度增长。此外,环保相关的贸易和产品也发展很快,我们看到了具有包容性的绿色增长。尝试将供应链带到还未参与全球化的贫穷国家和新兴市场也是机遇之一。” 中国绿色贸易的规模也确实在扩增,今年2月发布的《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中国绿色贸易额即已达到11610.9亿美元,超过欧盟成为全球第一大绿色贸易国,在全球占比达到14.6%,相比2020年要提升1.5个百分点。总之,绿色低碳产业、新能源产业将是未来各国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我们需要通过各方面的不断努力,大踏步向低碳经济迈进。   02新兴的外贸机会和需求变化 据海关总署数据统计,中国上半年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同比增长2.1%,出口11.46万亿元,同比增长3.7%。与此同时,中国外贸“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的走俏充分契合当下发展风向,在今年上半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中国出口整体增长1.8个百分点。海关总署多措并举,全力支持外贸高质量发展。如广东省内开展“点对点”一企一策帮扶,打造“提前申报+抵港直装”,为企业提供利好服务,今年1-7月,广东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分别增长570.8%、23.9%、44%;继年初上海市发布优化营商环境6.0版行动方案后,结合外贸需求,上海海关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29条措施,支持以“新三样”为代表的产品扩大出口,上半年上海市机电产品出口值5895.9亿元,增长22%。其中,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分别增长171.8%、189.7%、62.6%;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等绿色产品扩大出口,推动发展绿色贸易,江苏省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也分别出口534.7亿元、475亿元、43.9亿元,分别增长4.8%、60.9%、481%。如此种种,国际市场对于绿色低碳的需求显著地带动了中国相关产品实现出口大幅增长。 “新三样”产品出口持续增长显现出全球对于绿色低碳的持续关注,既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也表现出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加速发展,是绿色贸易带来高效增长的亮眼表现。中国出台《“十四五”能源领域创新规划》、《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政策,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推动更多与绿色低碳、再生能源相关联的新兴产品走向世界。   03国际贸易面临绿色壁垒挑战 相对来说,发达国家更早地形成了低碳体系,这需要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进对外贸易绿色发展以应对国际“绿色壁垒”。这是在绿色背景下,产生的“碳关税”、“碳标签”等新型贸易壁垒。另外,在2022年6月欧洲议会全体会议多票通过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案,即对进口到欧盟的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征收额外关税,以刺激企业减碳减排。计划于今年10月起进行过渡期试运行,在2026年结束过渡并开始付费,且欧盟排放交易系统(EU ETS)的免费配额制度也将自2026年逐步取消。虽然进一步刺进了减碳减排行为,但对于相当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不利影响。 而中国海关总署发布今年上半年出口数据,中国货物贸易出口11.46万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新三样”的增速呈现出中国含“绿”量产品的增多趋势,而对于应对全球低碳经济变革中的绿色壁垒正是需要不断增加绿色产品的推出。中国《“十四五”外贸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构建绿色贸易体系,探索建立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鼓励引导外贸企业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环保转型,促进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发展。“新三样”作为现实例子,推动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向驶去。然而,低碳经济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因此为保证企业经济效益,及早着手碳足迹优化,抓住高质量发展及绿色循环经济体系发展的列车是至关重要的。让绿色壁垒倒逼各行业外贸企业升级转型,走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之上。 外贸企业应对新风向的策略 1. 在产品上:如联合国环境署发布数据显示,纺织服装业的总碳排放量超过了所有国际航班和海运的排放量总和,占据全球碳排放量的10%。企业在选择生产商品和技术,采购原料或制造过程中,需要尽量减少对环境保护不利的影响,例如采用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材料等,以再生能源为核心,主动承担碳中和责任,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并积极创新发展、投资引进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绿色产业,为外贸出口开拓更为广阔的绿色市场。 2. 在运营上:2021年2月国务院即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构建绿色供应链,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打造绿色物流,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企业采取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从供应链的源头开始降低产品的碳排放。例如选择低碳、环保的供应商、采用绿色的物流方式、优化仓储和运输等环节,降低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同时,绿色供应链管理也是应对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可以保障中国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国际低碳市场,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丰厚的贸易利益。 3. 在人才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2023年技术和创新报告》,预测到2030年,电动汽车、太阳能和风能、绿色氢能和其他十几种绿色技术的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2.1万亿美元,是目前市场总价值的五倍。这需要企业紧扣市场发展、产业前景,培养、引进低碳经济与再生能源领域的专业人才,并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在各环节中浸润绿色技术,提高在外贸领域的竞争力。 低碳是地球全体生物生存的重要保障。随着各国对环境危害的意识及对低碳发展的重视,绿色产业在现在乃至未来都具有巨大的潜力。严于“绿”己,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和再生能源的利用,对于中国企业在外贸市场上能够产生可观优势,一方面得以摆脱绿色壁垒的桎梏,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拓宽国际贸易市场。

低碳经济与再生能源快速发展趋势下,洞悉外贸新风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