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干货

洞悉国际市场,助力出海之路

外贸干货

新质生产力赋能,全民健身正当时

在全球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人们的健身方式被重新塑造,智能健身产业正步入由新质生产力赋能的鎏金时代中,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全球化的方向迈进,“全民健身”已成为新时代的鲜明标签。这一趋势推动了智能健身产业的快速增长,促使企业不断研发创新,以满足全球消费者对高效、便捷、科技化健身体验的迫切需求。 中国智能健身行业发展现状 中商产业研究院报告中显示,2023年全国健身行业市场规模达到9917亿元,2019-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1.19%,预计到2024年中国健身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1197亿元。在科技的深度融合下,中国智能健身市场规模也有着可观的增长空间,据艾瑞咨询数据,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运动健身行业市场规模达到约820亿元,智能健身将成为新时代的健康选择。那么,中国健身行业将依靠哪些方面的因素驱动产业智能化的增长? 1. 健康意识提升促使健身需求增加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健康已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基石。据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提出,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将达到38.5%。随着中国健身人群渗透率与人均支出的上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3年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17.6%),消费者对健身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体能锻炼,而是更加注重科学、高效、个性化的健身方案,各类智能健身产品与服务因此应运而生,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 2.政策推动智能健身产业增长 国务院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提到,预计到2035年体育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国体育产业总量占GDP的比重将达到4%左右。为实现这一目标,一系列政策的发布为健身产业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政策保障,从智能健身运动普及到智能健身产品升级全面覆盖。如发布《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并积极推动线上和智能体育赛事活动的开展,支持开展智能健身、虚拟运动等。在《“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同样强调要推动智慧健身场景建设、加强智慧健身指导服务,鼓励社会力量研发推广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场景特点的健身器材装备。此外,自《“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印发以来,中国各地方政府还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资金申报等政策措施来鼓励智能健身产业的发展,如在《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苏州市市级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中表明,重点支持方向包括了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智能穿戴设备(体育领域相关)研发制造等。 3.技术赋能健身产业数智化转型 目前,智能运动健身行业的应用形态主要有智能健身硬件、智能运动软件、智能健身房三种。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为智能健身行业三种应用形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硬件通过智能算法、传感器等技术捕捉运动数据、满足使用需求,提升了健身体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智能软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进行深度分析,提供定制化的训练计划和健康管理方案;智能健身房则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和远程监控等功能。此外,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引入,更是为用户带来了沉浸式的健身体验。 新质生产力:智能健身的强劲引擎 “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自2023年9月被首次提出,即受到政策和技术因素的双重支撑与驱动。“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具备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新质生产力”的崛起深刻影响着各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在智能健身产业中,更是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它正逐步渗透到智能健身的方方面面中,将进一步促进其变革加速。 智能健身硬件更高科技 健身硬件功能正逐渐走向智能化,包括数据追踪与分析,如智能哑铃,内置的高精度传感器能够测量用户的力量输出、动作轨迹和重复次数等运动数据;包括智能化调节,如智能跑步机可以调节速度、坡度等,可以根据用户的运动状态和体能水平自动调整,提供更加舒适的锻炼体验;还包括互联互通,支持蓝牙、Wi-Fi等无线连接方式,能够与手机、智能手表等其他智能设备无缝对接,实现数据同步和远程控制。在技术支持下,智能健身硬件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主要智能健身设备来看,先进可穿戴设备的需求持续增长。据调研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的出货量将增长5%,总量或达到1.94亿台。另外,除轻智能手表份额在2024年第一季度占比为48%,全年出货量份额预计达到46%以外,全智能手表也有望在2024年下半年实现4%的年增长率。 除可穿戴设备外,持续火热的智能健身镜正逐步成为健身活动的新宠。该设备可以和其他的穿戴设备、智能健身器械,共同构建物联健身场景。在中国电商平台披露的消费趋势洞察中,在一个购物平台2022年关于“智能健身镜”的搜索上涨225%,并在促销活动开启后的10分钟成交额同比增长300%。并且据艾瑞咨询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健身镜市场规模将达到约人民币112亿元。 智能健身软件更高效能 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在智能健身行业的深度应用,正使其逐渐向线上化趋势发展。中国自2021年起便开始推动健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机构通过将业务和管理过程迁移到云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技术深度运用数据,智能化改造业务,以提升效率和竞争力)水平的提升,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以数字平台的构建赋予健身行业新动能。如合肥智慧体育云平台的建立为市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体育服务,包括健身订场、赛事报名、健身指导、在线健身、器材报修等,实现体育便民服务“一网通办”。落实到智能健身企业上,数字平台的构建也能够深度分析用户运动表现、健康指标、偏好等,提升用户体验和健身效果。 在数字平台的拓展与深化下, “云健身”已成为大势所趋,智能健身软件作为连接硬件与用户的桥梁,其市场同样在逐年增长,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的在线健身市场规模已于2022年达到4556亿元,预计到2027年中国在线健身人群的渗透率将达到58.4%。根据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3年中国智能健身软件市场规模保持增长,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216.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3.5%。健身软件品牌竞争激烈,其专业度与智能体验感成为用户选择的重要因素。以一家中国知名运动科技公司旗下健身软件为例,2023年最新年报数据显示,其总营收达21.38亿元,毛利达9.62亿元,连续4年增长。此外,该软件线上会员及付费内容业务营收增长11.4%,会员渗透率达到10.7%。其营收增长与丰富的线上课程、虚拟赛事、自有智能健身设备因素息息相关。可以见得,该公司的智能健身软件为其塑造良性循环的智能健身生态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 智能健身房更高质量 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中,着重强调了要推进智慧化健身设施建设,推动3000个左右的公共体育场馆在2025年底前完成数字化升级改造。并且提及要以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为重点,引导支持建设智慧健身中心、装配式社区智能健身房。 智能健身房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应用”为亮点,给予用户个性化健身交互体验的新型健身房。根据GIobal Market Insights的数据,到2027年,全球AI在健身领域的应用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80亿美元,智能健身房正朝向更高质量方向发展。 在新质生产力的强劲赋能下,全民健身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智能健身产业数智化每一个环节的变革都为中小企业开辟了一条创新发展的快车道。积极应用新兴技术打造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逐步构建全方位、多维度的数智健身生态系统,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迈向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未来,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持续赋能,将不断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为健身产业注入更多活力与可能。

Read More »
外贸干货

智能家电行业看过来!这些前景预测很关键!

在当代科技的浪潮中,智能家电正逐步跃升为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智能家电重塑了家居生活体验。伴随着技术迭代与消费需求的变化,智能家电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和战略投资机会。而中国,作为全球家电生产与消费的重要阵地,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等诸多原因,近年来智能家电市场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其行业前景蔚为可观,或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智能家电市场稳步扩张 当前,智能家电市场正步入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它将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融入传统家电中,使其具备自动感知、远程控制、语音操作等智能化特性。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得智能家电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体验,备受其青睐。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智能家电市场规模约为6900亿元,同比增长7.81%。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智能家电市场规模将达7660亿元。目前,市场整体向好,并持续呈现出强劲的扩张动能,带来诸多增长红利。 智能家电行业前景预测 智能家电不再仅仅是传统家电的简单升级,而是成为连接用户生活各个场景的智能终端。在多种因素的赋能下,已经拥有撬动全球市场的潜力和可观前景。 1. 政策利好行业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与日常生活更深度的融合,中国正陆续推出一系列利好政策,旨在加速产业升级,促进行业发展。如发布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明确提出要“推广智能家电、集成家电、功能化家具等产品,提升家居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在推动智能家电产品升级和附加值提升方面,工信部重点开展了建设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优秀场景(融合先进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智能化应用场景)和5G工厂(利用5G技术构建的高效、智能、互联的现代化工厂),支持行业推出更多场景化、智能化、系列化的家电产品等三方面工作。又如发布《促进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建设行动计划》,明确表示要巩固提升包括智能家电在内的新区千亿级及主导产业竞争优势,为此,中国政府积极支持通过联合发布新区投资机会清单、组团开展“走出去”和“引进来”系列活动等创新方式来对接引进投资项目,支持新区进一步发挥临港和开放平台优势,以开拓智能家电海外市场。如今智能家电市场规模呈扩增趋势,中小企业恰能在利好政策的赋能下,紧跟新区建设,参与招商引资、投资贸易等大型活动。 在此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响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大力推动智能家电普及与出口。以湖北为例,已经分别在武汉、荆州、黄石三大城市形成智能家电制造基地,形成以国内5大龙头家电品牌为引领,近500家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的“5+500”家电产业体系,未来还将持续依托国际供应链平台及跨境电商平台,扩大“湖北造”智能家电出口规模,并力争到2025年实现全省智能家电产业营业收入破千亿。 2. 上下游产业链增长 智能家电行业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不仅自身羽翼渐丰,更是激活并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增长。如上游产业链包括芯片、传感器、通讯模块等关键组件,正是得益于这些关键组件的持续创新与突破,不断提升智能家电的能效与性能,为其开辟全新的市场蓝海。目前,相关产业得到了可观增长,以智能传感器为例,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1190.2亿元,较上年增长16.64%,2024年将增至1643.1亿元。根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2年在中国应用的智能传感器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了75%以上,这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生产的智能传感器在智能家电领域的应用。而下游产业链则主要涵盖电商平台、实体商店、专卖店等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作为智能家电市场的重要支撑,能更多元、多触点地接触到消费者端。其中智能家电销售重心目前也正逐渐从线下转向线上,如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2年中国智能小家电线上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4.24%,线上渠道对家电零售的贡献率已提升至58.2%,预计到2025年智能小家电市场规模将达到2285亿元。 根据前瞻经济学人报告,从具体的投融资事件来看,底层技术和细分产品是智能家居领域的两大投资主线,其中底层技术主要包括芯片研发、AI技术应用、生物识别等。随着智能家电行业的持续扩展,其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协同作用将愈发显著,为各企业战略性投资提供了更多产业选择可能性。 3. 细分市场持续增长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最新数据,在智能家电品类中,智能电视市场份额在智能家电中占比最大,已达55%,其次为智能空调、智能洗衣机、智能冰箱,分别占比24%、10%、6%,共同构成了智能家电市场的中坚力量。 细分来看,智能电视领域稳居市场份额核心位置。智能电视不仅具备传统电视的基本功能,还融入了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和互动体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国智能电视保有量较2022年底,实现近2%的增长,达到3.48亿台,占整体电视保有量的58%,预计2024年中国智能电视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690亿元。在智能空调领域,智能化中央空调2023年市场规模已增长至1086.18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25.14%。预计2024年到2028年,智能化中央空调行业市场规模将由1238.70亿元增长至1903.16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11.33%。 除智能电视与空调以外,洗衣机、冰箱等其他主要智能家电品类也展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与潜力。随着技术迭代和消费者需求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家电及家务将被智能化,各种新兴品类产品均有望脱颖而出。如近年来智能扫地机器人崛起,以电商销售为主要渠道,2023年零售额已达137亿元,同比增长10%,2024年1-4月零售额为31亿元,同比增长22%,预计2024年全年零售额将达161亿元。 4. 绿色技术推动营收增长 现今在碳中和背景下,“节能减排”理念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觉意识。智能家电在各技术的支持下为消费者提供了“绿色”生活体验。如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智能家电行业中的融合应用,已成为推动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些技术相互协同,共同塑造了智能家电新生态,提升产品性能、优化用户体验,并促进智能家电行业向更智能、更绿色、更可持续方向发展,实现营收高速增长。 以智能空调为例,通过集成物联网技术,空调能够学习用户的偏好与习惯,自动调节至最舒适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室外环境变化,提前优化工作模式,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基于此,中国出台了《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的若干措施》《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文件,不仅为智能家电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还着力推动家电换“智”,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这些高效节能、环保智能的家电产品。除国家政策对绿色智能家电的支持外,相关企业在线上线下的销售中都有着不错的表现。如在2023年双11期间,中国一家头部零售企业的线上购物平台,其绿色智能家电销售占比就显著提升至73%。同时在江苏省2024年的消费促进活动中,仅1个月内,该零售企业线下商场中的绿色智能家电销售增长超过100%。从各项示例中可以窥见,“绿色”无疑将成为未来智能家电产品的创新方向和趋势。 智能家电出口潜力 在中国智能家电行业蓬勃的前景下,各项政策与市场表现早已为其国际化之路铺设了坚实的基石,其出口潜力不容小觑。据《2024年家电行业专题研究》表示,中国家电出海当前仍以直接出口为主。且据人民日报报道,“2023年上半年,中国家用电器出口数量超17亿台,同比增长1.4%,出口额29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智能体验优越是中国家电出口逆势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智能化已经成为中国出口海外市场的关键因素。而随着海外消费者对智能家电产品认知度的不断提升和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中国智能家电出口也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Read More »
外贸干货

茶韵新章:市场竞争激烈,中国茶叶企业该如何蓬勃?

中国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其茶叶经济活动的源头可追溯至商朝,显示了茶叶在中国经济中历久弥新的重要地位。时至今日,中国茶叶行业正经历一场战略转型:在确保市场稳健增长的同时,精细调整产业布局,减少不必要的进口依赖,以此为契机优化茶叶消费结构。而面对价值高达3000亿元的庞大茶叶市场,相关企业应该如何把握这一契机,实现自身的繁荣发展呢? 中国茶叶市场现状 中国茶叶产业在过去的十年间展现出了显著的增长态势,根据《2023年度中国茶叶产销形势报告》显示,2023年的茶园总面积达到了343.31万公顷,相比上一年度增长了3.09%,这一扩张趋势不仅反映了行业对规模经济效应的追求,也体现了气候适宜区的充分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中国茶叶种植的核心地带,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推动了茶园面积的稳步扩大。在市场方面,中国茶叶行业的繁荣景象尤为瞩目,2023年该市场规模达到了6181亿元人民币,其生产和消费量居全球第一,内销规模超3000亿元。此外,出口数据同样喜人,2024年前四个月,中国茶叶出口量达到118500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0%,彰显出中国茶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政策支持是中国茶叶行业蓬勃发展的关键因素。自2022年起,政府相继出台多项举措,旨在提升茶叶加工现代化水平,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以及优化茶叶种植管理,如《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和《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这些举措着重于促进茶叶加工设备的节能与自动化升级,规范包装标准,并通过加强品牌宣传来提升中国茶叶的国内外知名度。在市场繁荣和政策红利的驱动下,中国茶叶品牌间的竞争已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各地区茶叶企业数量的激增,尤其是云南、福建、广东、四川和安徽等地,其企业数量均突破数千家,表明了行业内部竞争的激烈程度。其中,云南以超过1万家茶叶企业位居榜首,展现出强大的产业活力与潜力。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北京并非主要产茶区,却因其独特的市场环境与品牌吸引力,成为了众多知名茶叶品牌的总部所在地,体现了中国茶叶市场跨地域竞争的独特魅力。 而品牌之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角逐,更在于品牌价值与市场定位的较量。依据《中国茶叶种植与加工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来看,中国茶叶品牌呈现出明显的梯队划分,其中价值超过50亿元的顶级品牌如西湖龙井、福鼎白茶,引领行业发展;价值介于20至50亿元的品牌,如安吉白茶、太平猴魁,则紧随其后,形成第二梯队;而价值低于20亿元的品牌虽在数字上处于第三梯队,但凭借各自特色与地域优势,在细分市场中拥有忠实的消费群体。目前,中国茶叶市场正处在一个高度竞争且快速演变的环境中,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和品牌化趋势。其产业链覆盖了从种植、加工直至销售的全过程,其中上游涉及茶种培育、种植与初步加工,中游则专注于茶叶的深度加工、包装与分销,而下游则直面零售市场、批发渠道及最终消费者。虽然传统业务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但新茶饮(是一种以茶叶为基础原料,通过使用新鲜牛奶、水果、芝士、坚果等食材,采用多样化的茶底和配料组合而成的中式饮品)等新兴产品线的兴起,正引领行业迈向全面化的发展格局。茶叶作为基础原料,通过茶饮行业的创新和市场拓展,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和更高的价值体现,从而推动整个茶产业向着更高层次发展。茶叶企业和茶饮行业的良性互动,正逐步构建起一个充满活力、不断进化发展的茶产业生态体系。 中国茶叶市场现状展现了产业的发展韧性,而进一步了解其消费市场的运行情况,将有助于茶叶企业更全面地把握中国茶叶市场的脉搏,了解消费者偏好的变迁与市场需求的最新动向。 Z世代驱动下的茶叶消费市场变革 面对2023年的内销市场,茶叶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力与创新能力。为了迎合Z世代(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也指新时代人群)消费者的偏好,这些企业积极调整策略,聚焦于产品颜值、混搭风味、解压功能、绿色健康、便捷性以及社交属性,推动产品线的迭代升级,具体而言: 产品颜值 随着年轻一代消费者对视觉美感的高要求,茶叶企业开始注重包装设计的创意与美感,逐步采用个性化、时尚化的包装。如插画风格的茶叶礼盒、用铝制密封罐作为茶叶包装等。此外,茶叶本身的形态,如花茶中的花朵绽放、造型独特的茶砖等,也成为颜值的一部分,满足消费者对于美的追求。 混搭风味 传统单一口味的茶叶已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多元化的味蕾需求,因此,茶叶企业开始积极探索与不同食材的跨界融合,如水果茶、花草茶等新颖口味,旨在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茶饮体验,也进一步推动了茶饮行业的发展。据新浪财经报道,今年年初,中国一家知名茶饮品牌旗下的多肉葡萄饮品迎来热销,其巧妙地结合了清新的绿茶与多汁的新鲜葡萄,在短短8天的春节假期里,该饮品的销量便突破了200万杯,充分展现了新茶饮在市场上的巨大潜力。 解压功能 面对生活压力的普遍增大,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饮品的健康益处,尤其是具有放松和减压效果的产品。因此,一些茶叶企业开发了含有特定成分(如薰衣草、柠檬草等)的茶品,强调其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睡眠质量的功能,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健康需求 绿色健康 在全球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茶叶产业正迅速转向绿色生态种植模式,以响应消费者对健康、安全及可持续产品的需求。茶叶企业开始重视生态平衡,采用减少化学投入、优化土壤和水资源管理等绿色防控技术,致力于构建生态茶园,同时积极获取有机、雨林联盟等绿色认证,以提升茶叶品质和安全性。 便捷性与社交属性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促使消费者倾向于选择方便快捷的饮品。为此,茶叶企业推出了即溶茶、茶包、冷泡茶等多种形式的产品,使消费者在任何场合都能轻松享用一杯好茶,无需繁琐的冲泡过程。而茶叶不再仅仅是个人享受的饮品,它也被赋予了社交功能。茶叶企业通过打造主题茶馆、举办茶艺体验活动等方式,鼓励消费者在品茶的同时进行交流与分享,增强了产品的情感价值和社交黏性。 此外,品牌茶企进一步强化了线下门店体验,通过提升服务质量和环境氛围,为客户创造更加吸引人的购茶与品茶场景。例如一家优秀茶饮品牌店内装潢巧妙融合了现代设计语言与古典美学,还专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如手绘杯身、特调饮品等,极大提升了顾客体验。同时,国潮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融入以及与其他品牌的跨界合作,成为激发市场活力的新亮点。可以在设计和产品包装上大量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水墨画、古典诗词等,使其品牌形象极具辨识度。根据财经网报道,湖南长沙一家深耕于“中国风”领域的茶饮企业在2023年实现了约5亿元的净利润,在2024年春节期间的营业额更是增长了83%左右。 茶叶电商的市场策略和发展机遇 茶叶电商正乘着跨境电商的东风,向着海外市场扬帆起航。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东南亚电商平台对茶叶品类的兴趣日益浓厚,为茶叶跨境电商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中国茶品已成为东南亚一家B2C电商平台上的热销商品,彰显出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强劲潜力。面对这一趋势,中小企业可以聚焦细分市场,选择东南亚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一至两个目标市场,集中资源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和消费习惯,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提高营销效率。还可与当地的小型分销商建立合作关系,利用他们的本地网络和市场洞察,有助于更快地打入市场,减少因文化障碍可能带来的风险。 此外,在电商与内容深度交融的当下,内容营销正成为茶叶电商塑造品牌、拓宽市场的关键策略。去年,河南郑州一家冰淇淋茶饮连锁品牌自制了一部动画片,上映当天就在短视频平台里引起了近1亿的话题热度,激发了巨大的消费潜力。根据最新数据显示,该企业在2023年前三季度的营收为近154亿元,净利润24.5亿元。于中小企业而言,他们不必追求大型内容项目创作,而是可以从社交媒体短文、产品介绍视频等小型内容入手,利用简单的编辑软件即可完成,这样既能节省成本,又能保持内容的更新频率,增强用户黏性。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大模型(指具有大量参数的人工智能模型,能够在多种任务上展现出色性能,例如语言理解和生成)的兴起,为茶叶电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即便缺乏电商经验的茶商,也能借助AI工具快速掌握产品描述、智能客服服务、市场趋势分析等技能,降低了茶叶电商化的门槛。AI技术的应用,正重塑茶叶电商的生态,助力更多茶商跨越数字鸿沟,共享电商红利,开创茶叶销售的新纪元。中小企业也可以利用市面上成熟且价格合理、甚至免费的AI工具,如自动翻译、产品描述生成器等,来优化产品信息,提升对国际市场的适应性和搜索排名。 中国茶叶企业在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土壤中孕育新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环境,应当紧握时代脉搏,开创“茶韵新章”。通过强化生产技术创新与产业链整合,不仅巩固内在品质根基,还要紧跟消费者趋势,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生活方式巧妙融合,中国市场深耕细作与海外市场并驾齐驱,以绿色健康的消费趋势为导向,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不仅续写茶叶的经济篇章,更让茶叶成为连接世界的文化桥梁,共同勾勒出茶叶行业辉煌灿烂的明日蓝图。

Read More »
外贸干货

“涌”动未来:中国水疗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水疗(SPA)作为兼具美容与养生功效的休闲活动,在当代社会的快节奏中迅猛发展。它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帮助消费者实现健康与美丽,伴随SPA理念的广泛传播与消费者认知深化,中国SPA市场迎来消费群体扩张与规模跃升的双重增长,正从传统向科技融合、单一向综合体验转型,步入到深刻变革与升级的新阶段。 中国SPA行业发展现状 SPA这一集水源、专业按摩、个人护理及香薰疗法为一体的全面美容养生方案,专注于通过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实现由内而外的放松与重塑,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群缓解压力、追求美丽与健康的优选途径。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简称“中研网”)发布的《2024年中国SPA水疗行业产业链的供需布局及发展前景分析》指出[1],在中国,SPA行业作为新兴行业之一,市场规模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到2023年,中国SPA市场的规模已跨越400亿人民币大关,并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到2025年该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这一行业的持续扩张,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驱动,具体包括: 1. 健康意识提升促使消费者需求增长 近年来,健康议题日益受到国民重视。据中国政府网统计数据显示[2],在2023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医疗保健消费成为亮点,人均支出2460元,大幅增长16.0%。而SPA不仅具有美容保养的功效,还可以利用水的各种物理特性(如温度、压力、浮力)和化学性质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如用温热水浸泡可以帮助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这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有辅助治疗效果;而用含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水浸泡还能够改善皮肤状况,减少炎症和促进伤口愈合等健康功效,这恰好契合了当下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专业媒体美业新纬度的报道进一步说明了SPA行业的市场潜力。报道显示,2023年一家知名SPA品牌的规模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迅速扩大,成功开设了50家分店,并且每家分店均实现了盈利,平均利润率达到约20%,展示了SPA在新消费趋势下的独特魅力和盈利能力。 2. 政策推动SPA行业标准化 在政策层面,中国相继出台多项法规来规范SPA行业的发展,如《SPA经营技术规范》是一个全面指导SPA行业经营与服务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它详细规定了SPA场所的设施要求、卫生条件、服务质量标准、人员培训和资格认证、顾客隐私保护以及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旨在提升整个SPA行业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标准;而《美容院SPA磨砂护肤技术要求》则专注于美容院提供的SPA磨砂护肤服务的技术细节。这份政策文件明确了磨砂护肤的操作流程、产品选用标准、手法技巧、效果评估以及后续护理建议等,确保美容院在提供此类服务时能够遵循统一的安全和效果标准。通过标准化操作,可以有效避免不当操作带来的皮肤伤害。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为SPA行业提供了必要的规范指导,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可靠的服务保障,同时也促进了整个行业向更加专业化、规模化方向迈进。 3. 科技融合重塑SPA服务体验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中国SPA行业利用科技融合的力量,特别是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穿戴设备等数字技术,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实现服务个性化与营销精准化。通过分析顾客的偏好、消费习惯及反馈数据,相关企业能够定制符合市场需求的SPA项目,优化服务流程,提升顾客满意度。同时,智能穿戴设备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顾客的SPA体验得以延伸至日常健康管理,增强了用户的粘性与互动,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创新发展与持续扩张。 多重利好因素推动着SPA行业的高速发展。展望未来,结合中研网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SPA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来看,该行业又有哪些发展趋势呢? 中国SPA行业发展趋势 1. 品质与创新并重:SPA行业新竞争格局 未来的SPA行业,不仅仅是品牌名声的竞争,更是服务品质、专业技术以及产品效果的综合比拼。相关企业需不断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投入研发与培训,以确保服务项目的创新性、技术应用的科学性和产品供应链的高效性。还可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从源头把控产品安全与效果。同时,利用智能化、数字化工具优化顾客体验,也将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策略。 以南方日报报道的一家中国智能健康产业“出海”先锋为例,该企业通过聚焦电控系统、核心材料及生产工艺的深度研发,实现了技术创新的飞跃。它不仅在中国泳池市场率先推出了“高效过滤按摩浴缸”、“大流量激流泳池”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还自主研发了专属电控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显著加快了新功能产品的迭代速度。这一系列成就不仅巩固了其在中国SPA行业的领先地位,也助力其将销售版图拓展到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展示了技术创新与国际化战略结合的强大推动力。 2. 跨越消费阶层:SPA市场多元化发展 中研网的报告揭示,SPA需求跨越收入阶层广泛增长,无论高收入白领还是中低收入工薪群体,对SPA的向往均日益显著。具体而言,高收入群体追求极致生活品质,偏好设施完备、服务细腻的高端SPA中心,这些场所凭借奢华氛围与定制化服务,精准契合了高端消费者对精致生活方式的期待。另一方面,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美容与放松需求,SPA市场灵活调整,推出了多样化的选项。其中家用SPA产品成为经济高效且保持生活品质的优选方案。如“家庭温泉套装”和“便携式按摩设备”等商品,满足了家庭环境下追求舒适与放松的用户需求。据相关平台数据统计,一款蒸汽眼部按摩仪在2023年“双十一”期间成为该领域热卖榜的TOP1,其在7天时间内销售超过1000件,该产品搭载了升级的超声微米雾化技术,模拟专业SPA护理,因此吸引了人们购买,实现居家体验SPA疗程。 3. 健康美学新纪元:SPA疗法的深度进化 健康、美丽与身形的完美融合,是SPA行业消费者一直追求的目标。他们对身心健康与外在美感的双重需求,推动了SPA服务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根据中研网的报告显示,未来,SPA不只局限于传统美容护理,而是融合了多元特色疗法,如音乐疗法、色彩心理疗法,以及利用自然温泉资源的治疗项目。同时,结合高科技美容仪器与顶级美容产品的SPA体验,以及提供个性化美容健身计划和健康咨询服务的机构,正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 值得关注的是,

Read More »
外贸干货

AI推动贸易高发展,科技焕新市场新活力

数字技术的革新正深刻地转变国际贸易的面貌,预示着数字外贸时代的全面兴盛。尤其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了“人工智能(AI)+”,赋予其“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地位。除各行业应用外,AI技术可覆盖外贸领域多个环节,包括供应链管理、客户服务、市场推广等,展现了其在引领全球经济转型中的关键作用。 数字贸易全球化提速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数字贸易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据金融时报报道[1],2023年中国数字服务贸易规模达27193.7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数字服务出口15435.2亿元,增长9%,贸易顺差(即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3676.7亿元,同比扩大423.5亿元。在这一蓬勃发展的数字贸易浪潮中,AI不仅是技术创新的代名词,更是推动数字贸易迈向更高层次的关键驱动力。通过深度学习、数据分析与预测等先进功能,AI技术不仅能助力企业高效解读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信息,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商业策略,还通过个性化推荐等手段,极大增强用户体验,激发了贸易市场的全新活力。 AI推动外贸行业“超速进化” 金融时报同份报道指出[2],2023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达2.38万亿元,增长15.6%,其中出口1.83万亿元,增长19.6%,展现出持续强劲的增长态势,对外贸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在此背景下,AI技术应用经历了一场爆发性增长,引领外贸行业进入了一个“超速进化”阶段。而新模式、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更是加速了产业向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方向演进。2023年研究机构Gartner预测[3],到2026年,将有超过80%的企业采纳生成式AI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或模型。如今,“AI+外贸”的融合应用变得日益广泛,细分其基础应用,有以下几类: 供应链的智能化革新 AI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响应速度,还帮助企业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球零售巨头通过使用AI技术,实现了库存成本的显著降低。它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消费者行为和销售数据,预测产品需求,自动补货,并优化库存水平。 贸易流程的自动化突破 企业在处理日益增长的业务量时,正逐渐采取智能化解决方案以优化其运营。而AI技术的引入,使得贸易流程的自动化升级成为可能。通过自动化订单处理系统的应用,商家能够实时响应客户需求,自动完成订单的录入、审核和发货指令的生成。而在流程跟进方面,AI可通过实时监控和预测分析,确保贸易流程的完整性和及时性。 客户服务的即时化升级 AI聊天机器人和智能客服系统的兴起,已经成为优化客户服务体验的关键工具。这些系统能够提供全天候的即时服务,显著提高了客户满意度和企业效率。这种进步离不开自然语言处理(NLP)、深度学习以及语音识别(ASR)等AI关键技术的持续发展与突破。根据《2023中国智能客服市场报告》显示[4],预计到2027年,中国智能客服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181.3亿元。 除此之外,“AI+外贸”还有其他新兴领域的应用: AI助力商家秒变多国语言大师 近期,浙江义乌的商家群体因其创新的营销方式引起了广泛关注。他们通过视频展示,灵活运用多种语言来推广自家商品。在这一过程中,AI技术扮演着关键角色。商家只需录制中文讲解视频并上传至指定平台,系统就能快速生成涵盖36种外语的视频版本。转换过程中,通过使用该技术还能确保口型与外语发音相匹配,提升了视频的自然度和专业性。该技术的广泛运用不仅增强了义乌商家在全球的品牌认知度,也深刻变革了他们的经营策略。据中国青年网报道,借助AI技术,一位傅姓商家成功地将业务范围从南美洲、非洲扩展至中东、东南亚及欧洲地区。目前,她正忙于应对持续增长的业务需求,订单量大增,以至于生产计划已经安排到了今年7月。 数字人主播 AI技术的应用,也催生了以数字人主播替代真人主播的电商交互新模式。相比真人主播,数字人主播在成本效益、工作效率及可扩展性方面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们无需休息,能够瞬时适应不同的脚本内容、语言切换、服饰变换及场景设置,极大地提升了直播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这一变革简化了视频创作流程——仅需提交商品链接,AI系统便能即刻生成既专业又充满吸引力的产品宣传视频,整个过程高效而流畅。 正如中国经济网所强调,一系列AI前沿技术,包括“一键生成视频”、“数字人主播”、“AI写信”、“语言翻译”以及“精准荐客”等,现已深度融合并广泛应用于跨境电商的多种场景之中,为外贸从业者开辟了一条“赋能提效”的新路径。 科技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中国在AI技术领域的飞速发展有力地激活了多个产业的新动能。深圳前海作为这一转型的前沿阵地,见证了一批AI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特别是在金融、制造、物流及文创行业实施的示范项目,显著提升了产业效率并催生了新质生产力。例如,一家专攻AI图像处理技术的小型领军企业,通过卫星技术融合,创新实现了沉浸式卫星视角体验,其全景相机产品风靡全球市场,覆盖超200个国家,市场占有率突破50%。这不仅是中国AI创新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的明证,更深层次地,凸显了AI技术在提升产品品质、拓宽国际贸易方面的巨大潜能。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的强劲增长进一步验证了科技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及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额大幅增长66.9%,占出口总额比例提升至4.7%,这一迅猛增长的背后离不开AI技术的支持。以深圳的一家AI企业为例,其不仅研发出智能检测设备,加速新能源电池制造业的智能化进程,还推出了全球首个工业多模态大模型,服务于全球数百家顶尖企业。这些AI赋能的产品和服务,直接反映了技术创新如何驱动产品质量跃升,进而助推中国商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和出口增长,为中国制造赢得了更高的国际认可度与市场份额。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AI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增速13.9%。中国生成式AI的企业采用率已达15%,市场规模约为14.4万亿元,反映出该技术在商业应用层面的广泛渗透。展望AI技术的未来路径,商务部研究院的专家李先生在接受中国新闻网于2023年11月的采访中表达了前瞻性的见解。他认为,AI技术与外贸行业将深度融合,从根本上重塑传统的外贸方式。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其在推广和应用AI外贸工具方面拥有辽阔的市场蓝海,加之中国坐拥众多成熟的跨境电商平台,这些有利条件共同预示着,中国在AI赋能的数字外贸转型中将占据引领地位,不仅能够加速中国产业的升级迭代,还能激发全球贸易新活力,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Read More »
外贸干货

自动驾驶“智”驭未来,引领前沿科技浪潮

汽车行业与日俱新,持续向上求索,智能化、电动化、全球化将成为2024年汽车行业的主线。其中,“自动驾驶”早已从赛博朋克式的幻想落地为现实,作为改变出行方式的革命性技术重塑现代生活。在全球汽车行业的这场变革中,中国市场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拥有庞大的消费者群体,更在自动驾驶的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潜力和活力。 中国自动驾驶开发程度 工信部官网在《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中将自动驾驶分为L0-L5共6个等级,分别为无自动、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和完全自动驾驶。到2023年,中国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已达到约3301亿元,同比增长14.1%。在售新车L1渗透率约为11%,L2渗透率达51%,L3和L4渗透率分别为20%和11%。 除了规模的持续增长,自动驾驶也在公共交通、出租车、物流和配送、城市基础设施等不同领域实现了多样化应用。如2024年6月,咸阳市秦汉新城发布自动驾驶十大应用场景,包括智能网联公交、自动驾驶出租、自动驾驶观光游览、无人环卫清扫、无人末端配送等。再比如,目前中国境内宁波舟山港、上海港、青岛港多个港口已实现自动驾驶落地,推动了吞吐量的提升。预计到2025年中国港口内集装箱卡车L4级自动驾驶渗透率将超过20%,中国港口自动驾驶总体市场规模将超过60亿元,占全球市场约30%。 此外,随着自动驾驶行业显示出强劲迈进的势头,其对高性能零部件的需求日益增加,驱动了激光雷达、芯片等产业链的不断拓展。预计到2025年,L3级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可达124.6万颗,L4-L5级车载激光雷达出货量则可达到294.3万颗。 从规模到应用场景、产业链的开发拓展,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正在社会各股力量的支持下持续上升,不断优化技术、扩大产能、深化合作,扩大在全球市场上的开疆辟土,开启智能出行的新纪元。 中国自动驾驶开发的必然性 中国自动驾驶市场的发展得益于多种因素的推动,在国际贸易中颇具优势。 1. 社会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更安全、更高效、更舒适的出行方式的需求日益迫切,各国也在寻求先进技术来加速交通建设。据目前最新数据统计,2022年全球自动驾驶汽车的出货量为17.7百万辆,同比增长56.6%;渗透率达25.8%,增加8.1个百分点。其中,中国自动驾驶汽车占全球出货量的41.8%,同比增长94.7%;渗透率达31.5%,增加13.9个百分点。 2. 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是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例如2023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6192亿元,同比增长36%,并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万亿元,为自动驾驶的发展和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正逐步实现由“帮助人开车”发展到“替人开车”的转变,满足丰富的应用场景。在互联网、5G、云计算平台等技术对行驶体验的优化下,预计到2025年,中国有望实现70%的量产新车型具备L3级别的自动驾驶水平、L4级别自动驾驶水平的汽车开始规模化应用,到2030年则有望实现L5级别自动驾驶水平汽车的量产。 同时,这一趋势深刻影响了与各国的合作,根据中德于2024年4月16日签署的《关于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未来德国汽车制造商把自动驾驶汽车数据从中国传输到德国将更便利,中国自动驾驶市场也进一步得到拓宽。 3. 政策支持 经济发展原因: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将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构建智慧城市,即优化公共交通系统、降低交通事故发生、节能减排、提升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对于解决大众出行交通、城市智慧安全管理以及治理城市病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企业也瞄准各国国情和需求,强势进军海外市场。如2023年7月,阿联酋批准了首个自动驾驶路跑牌照,并将其授予了一家中国自动驾驶公司,开展各类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和运营。 绿色发展原因:汽车市场越来越多的采用无排放、省油或节能车辆,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动力汽车,而自动驾驶汽车作为新能源车辆有助于实现交通绿色低碳。据《人民财评》消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4年4月上半月,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达39%,首次超过传统燃油车。自动驾驶技术已成为关键驱动力,助推绿色可持续市场的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中国在政策上给予自动驾驶诸多支持,以加快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步伐和商业化落地,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了自动驾驶的合法地位,允许自动驾驶车辆在特定场景下进行道路测试和商业化运营。《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自动驾驶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提出到2025年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目标。工信部在法律层面为自动驾驶汽车的上路通行、交通事故处理及责任分担等问题提供明确的指导。 从中国到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市场无不呈现出必然性的增长态势。2023年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为18.8亿美元,预计该市场将从2024年的23.0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387.8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42.3%。而中国汽车产量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水平,正以其强大的制造能力、庞大的消费群体,以及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成为助长全球自动驾驶汽车贸易市场的关键力量。 中国无人车出海巴黎 根据麦肯锡未来出行研究中心预计,中国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至2030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而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的这股热浪确实也已吹到了海外。 2023年新能源车企加速出海,在西欧市场具备强劲潜力。据安信证券预计,2024年乘用车出口总量有望达475万辆,其中新能源渗透率有望达44%,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1179万辆,同比增长33%。自动驾驶汽车作为新能源产业的焦点,在出口海外方面脱颖而出。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不断推进,各汽车品牌纷纷看到了自动驾驶在公共交通领域的可观需求,更有甚者决定推出电动小巴平台,承接自动驾驶供应商的解决方案。2024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在巴黎正式举行,中国一家头部自动驾驶公司旗下的自动驾驶小巴,倚靠成熟的行驶表现,获得了承担接驳服务的合作机会。可以看到,自动驾驶技术丰富的业务场景和商业模式值得开拓,中国无人车在出海竞争力方面并不逊色,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Read More »
外贸干货

细节决定成败!外贸企业如何抓住眼球获得大单青睐?

在全球贸易舞台的聚光灯下,每一处细节都可能是决定外贸企业能否脱颖而出、赢得大客户订单的关键。在这样一个既充满机遇又富有挑战的环境中,“细节决定成败”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成为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那么,外贸企业如何抓住眼球获得大单青睐呢? 良好的产品静物拍摄技巧 吸引客户的关键在于打造出吸引眼球的产品视觉效果,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在于掌握高超的摄影技巧。同时也意味着要确保每一张产品照片都能精确捕捉产品的特色,通过合适的光影、清晰的焦点和适宜的背景布置,来凸显产品的质感、色彩及设计细节。以下是几个拍摄小技巧: 1. 背景选择: 使用纯色背景纸,经济且易控制,增强照片专业性。 考虑绿幕背景便于后期合成,选择无反光材质。 简洁统一的背景提升图像质量,增强客户购买意愿。 2. 三脚架挑选: 微型三脚架,适合便携即时拍摄,灵活性高。 中型三脚架,特别是碳纤维材质,适合多场景,稳定且便携。 3. 灯光布置: LED灯板节能且突出细节,可选用具备色温调节功能的灯板以精准控制色彩。 使用反光板和柔光箱,均匀柔和光线,提升产品质感。 4. 拍摄视角与角度: 低角度(仰拍)增强产品力量感和场景融合。 平视(平拍)符合人眼观察习惯,广泛适用。 高角度(俯拍)展示产品全貌或顶部细节。 多角度拍摄(正面、侧面、45度角、背面、微距)全面展示产品,正面采用均匀照明,侧面与背面保持视角一致,微距突显细节,提升整体吸引力。 综合运用以上技巧,可显著提升产品照片质量,吸引更多潜在客户。在快节奏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往往先被视觉元素吸引。一张清晰、有创意、色彩丰富的照片能够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促使用户停留更长时间,增加他们与品牌互动的可能性。 常见的视频拍摄类型 通过视频,客户不仅能看到产品的外观,还能真正了解产品的工作原理。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视频拍摄类型:

Read More »
外贸干货

生活压力激增,心理健康行业潜力无限?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和竞争加剧,人们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不仅体现在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提升上,也反映在心理健康成为新兴潜力市场。 心理健康服务在市场中的占比不断提升 据《华夏时报》报道[1],截至2024年3月,全球新增超过7000万抑郁症患者,新增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睡眠障碍等问题,全球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巨大,也逐渐渗入中国市场。据动脉橙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2020年-2024年,中国精神心理健康领域共完成84起融资,其中2023年上半年就超过10起,不少目前已经走到B轮(公司在完成A轮融资之后,进入第二轮融资)及之后拓展新业务,补全商业闭环,准备上市。这显示出心理健康服务市场的显著增长潜力,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竞相投身于这一领域,以期分享市场红利。 当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行业呈现出企业众多但多数规模偏小、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从市场竞争力格局划分来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行业领航者:这一层级主要是由大型互联网科技巨头构成,它们依托其强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医疗服务生态系统,涵盖了从在线咨询、电子处方到综合心理治疗的全链条服务。 细分领域佼佼者:专注于心理健康服务的高成长型企业构成了第二梯队。这些平台通过汇聚大量认证的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专家,建立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专业壁垒,为用户提供专业且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服务,成为了该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成立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 众多跟随者:第三梯队则由众多小型及中型心理健康服务供应商组成。这些企业通常以开发小型心理应用为主,研发能力和市场推广力度有发展提升空间,整体竞争力稍显弱势。尽管如此,它们依然在探索特色服务和差异化路径,努力在市场中寻找立足之地。 这一竞争格局清晰地表明,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已发展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新兴市场,未来心理健康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和服务创新将得到进一步推动,为促进全民心理健康福祉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人工智能(AI)成为心理健康市场的新质生产力 除了心理健康服务外,数字化心理健康应用也是促进市场快速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据数字经济观察网显示[3],2023年,全球心理健康领域的AI市场规模为10.2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42.1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32.81%,AI技术蓬勃的发展为心理健康行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能。AI驱动的数字疗法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治疗方案,通过移动App收集和分析患者的行为数据,心理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例如,一些前沿的AI数字健康企业已打造出能够持续追踪用户心理状况的智能软件,它们通过解码用户的言语习惯和行为模式,预先识别出抑郁或焦虑征兆。 AI通过分析个体数据提供个性化干预方案,优化了用户体验,提高了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定制化的服务促使用户更愿意推荐给他人,通过口碑效应促进市场的自然增长。中国一家专注心理咨询和家庭教育机器人领域的头部公司,基于涵盖1000万中国青少年的大数据,融合全国超过1万名杰出学者与专家的经验,及汇总了1000万个关于家庭教育与心理成长的知识点,致力将AI技术深度融入心理咨询与家庭教育两大领域中。通过这一整合,成功研发出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多种AI心理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创始人王先生说道“目前,公司业务已覆盖全国23个省份的1万多所学校,累计学生应用人数超1000万,日咨询量超三万次。公司也在扩大产品覆盖范围,以真实数据为支撑,持续丰富、扩充数据库,为中国青少年提供更准确、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 这家公司勇于创新,是第一批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的公司之一,为AI在中国心理健康市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虚拟现实技术(VR)或是心理健康市场的下一风口 VR技术作为数字化心理健康领域的一大创新应用,通过其高度沉浸式的环境模拟能力,能够有效激活用户的感官渴望与生理响应,进而对用户的情感、注意力分配、认知过程乃至大脑活动模式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在心理健康治疗领域,VR技术最为成熟的应用实例当属虚拟现实暴露疗法(VRET),这一疗法属于行为疗法范畴。VRET的核心在于,它在精心设计的虚拟场景中,让治疗对象安全地直面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引发恐惧或高度焦虑的情境与物体。这种方法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控制良好且低风险的环境来逐步克服恐惧,还大大拓宽了传统暴露疗法的边界和可行性。 中国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相应产品,该产品拥有VR心理测评功能,通过佩戴VR心理监测手环,体验VR心理内容,体验者心率、血氧、血压、协调度、放松度和压力指数将被记录下来,并形成可视化数据,供心理咨询师做治疗参考依据。VR技术以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灵活性和可定制性,正在心理健康市场中激发新的增长点,不仅改善了治疗体验,也促进了整个行业的现代化和科技化进程。 面对生活压力的持续增长,心理健康已不仅仅是个体成长的问题,而是演变成一个急需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它不仅折射出时代变迁下的心理韧性挑战,也预示着心理健康服务正成为一片充满希望与机遇的新兴蓝海,国家开展的精康融合行动(提高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将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可以了解精康融合行动的相关政策,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作模式的具体政策和要求,继而在这一领域脱颖而出。 【*】参考来源: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283630321239198&wfr=spider&for=pc [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9337995588003603&wfr=spider&for=pc [3]https://www.szw.org.cn/20240403/65466.html

Read More »
外贸干货

电气化出行将成主流,中国企业扩大东南亚市场探寻新发展

21世纪初,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新能源电车产业横空出世,并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一片向好的趋势。随着国民环境意识的不断提升,油价持续上涨,电车市场不断扩大,产生新的商机。电车出行符合人们的环保出行理念,能更好地应对碳排放、大气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获得全球广大车主的青睐。用户的需求吸引了中国电车企业的目光,为进一步扩大世界市场,电车出海成为关键点,东南亚市场成为中国电车企业的一大选择。 面对驳杂的世界市场,东南亚地区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电车企业出海的首选? 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资源 东南亚地区与中国的地理位置相邻,这一地理位置的天然优势使得中国电车企业能够缩短电车生产的供应链,通过陆路交通,中国电车企业便可以便捷地将产品运送至东南亚市场,从而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保证两地物流的高效运行。地理上的便利性使得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拥有悠久的交往渊源,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得中国电车企业在出海时可以减少文化隔阂,增强市场文化认同感。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作为全球最大的岛屿之一,盛产电池原料。据钛媒体报道显示:印尼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镍矿床之一,其镍储量全球第一(占全球22%以上),镍产量超过全球产量的37%;去年印尼还跃升为第二大钴生产国,占全球钴产量的近5%。除此之外,印尼也拥有充足的其他电车零部件原料金属矿,其锡储量全球第二,钴储量全球第三,铜储量全球第七。[1]矿产资源的绝佳优势,对中国电车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以电车电池不可或缺的镍为例,中国在印尼的镍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不仅扩建新设施,更大力开采资源。该元素可以提高材料活性,提高能量密度,有助于提高材料容量,要想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车辆续驶里程,当前行业主流观点也是在研究高镍电池方向。所以对于中国电车企业来说,争夺上游资源也是战略重点。而这也是推动中国电车出海的因素之一。 广阔的市场需求 除了方便贸易往来的地理位置,及东南亚地区提供了所需的原料矿产资源,还有其庞大的市场也助力了中国电车企业出海。根据新华财经报告显示,东南亚六国(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和新加坡)的电动汽车(EV)市场将迎来显著增长。预计到2035年,这些市场的电动汽车销售额将从2021年的20亿美元增长到800亿至1000亿美元,销量约达850万辆。[2]这一预期的迅猛增长,与亚洲开发银行对东盟经济整体看好,并预计2024年东盟经济将增长5%相吻合,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将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加入中产阶级行列,东南亚对于电车消费能力也将进一步升级。除此之外,东南亚人口数量高达6.7亿,该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呈现出年轻化的态势,大约70%的人口在40岁以下,平均年龄约为28岁,年轻人的消费理念往往更加超前,为中国电车企业的出口带来商机。如印尼年轻人追求及时行乐,月光族的比例很高,他们更喜欢提前预支薪水做月欠族。[3]而电车作为大型商品,能否通过按揭提前购买成为了消费者考虑的重要因素,未来东南亚的经济态势仍将稳步提升,体现出广阔的市场需求。年轻人口是电车市场的消费潜力,他们不断觉醒的环保意识,超前的消费观念和不断提高的消费能力,使东南亚成为电车市场的沃土。但也同样存在价位高、性能低的汽车产品一时垄断市场的现象。 低配高价现象的存在 东南亚地区市场规模庞大,在自上个世纪60年代,日系汽车进军该汽车市场时就有所体现。日本汽车企业不断耕耘,逐步垄断东南亚汽车市场,形成以日系车主导的市场模式,也将东南亚打造成日系汽车的海外生产基地。日系车在东南亚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限制了产业竞争,进而导致了低配高价(即配置低端却仍以极高的价格售卖)现象的长期存在。而中国电车产品在研发上的高配置,给中国电车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中国电车续航里程数高,意味着消费者的行程范围扩大,可以到达更远的目的地。此外,有中国新兴汽车民营企业研发出高性能智能电动SUV等,还配备了自动驾驶、混合动力系统(这表明驾驶者可以在电动和燃油两种模式中切换)等先进功能,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由于中国电车企业实行科技开源(即将所有的技术公开给所有人,所有人都可以使用),各大企业都掌握着高新生产技术,并不断优化,从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形成价格优势,提升自我竞争力,形成了中国新能源电车高配低价的局面。随着电车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电车企业凭借着自身的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优势,为东南亚消费者提供具有高性价比的电车产品,打破长久以来日系车垄断东南亚汽车市场的格局,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中国电车企业的东南亚本土化生产 有一中国电车企业在东南亚市场立足后,菲律宾、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争相向其抛出“橄榄枝”,他们希望这家电动汽车巨头能在当地建造电动汽车工厂,体现中国电车企业出海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东南亚多个国家政府颁布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如泰国政府向购车者提供补贴,还向电动汽车企业提供扶持资金,并规定从2024年开始享受政府扶持资金的电动汽车企业须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这些举措扶持了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吸引了来自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投资,从而加速实现从燃油车向电动车的转变。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挖掘东南亚潜力市场 东南亚国家的本土化生产的政策扶持使得中国电车企业更加跟进技术上的革新。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电车市场,历经多年发展,中国动力电池技术已经跟上了国际领先水平。并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推进电池技术、驱动系统、智能化网联、轻量化材料、先进制造工艺及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创新,形成了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和技术优势,从而为中国电车企业出口东南亚地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东南亚部分国家的电动汽车渗透率较低,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印度尼西亚共售出12,000辆电动汽车,约占汽车总销量的1%。泰国电动汽车销量是印尼的7倍,马来西亚则是其3倍。[4]东南亚的电动二轮车市场的发展潜力也相对较大。截至2023年,电动二轮车在东南亚市场的渗透不到1%,未来成长空间巨大。印尼电动二轮车销量从2022年1.7万辆提升至2023年6.2万辆,增幅262%;越南二轮车电动化率约10%,为东南亚电动化率最高的国家。东南亚多国政府出台积极政策,如柬埔寨的电动交通转型规划及越南提供的电动二轮车注册费减免、牌照优惠和购车补贴等激励措施,旨在推动汽油车向电动车的转变。东盟制定了《2016—2025年吉隆坡交通战略计划》,以促进地区国家向更清洁、更可持续的交通系统过渡。该计划提出,东南亚地区将为电车企业创造有利的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优化可持续材料和资源的生产和使用。这一系列举措无疑为该地区电车市场的崛起铺设了政策基石。在此背景下,中国电车企业致力于完善自身,提升产品优势,不断加大对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和电控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投入,如推进电池管理技术集成化、自动化、智能化,充电监控、电池剩余电量(SOC)估算、当前的电池容量(SOH)预测及热管理技术也随着计算机技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不断取得进步,使电车更加智能化,优化用户的使用感受,从而增加在东南亚电车市场的竞争力,牢牢把握东南亚地区的潜力市场。 在东南亚市场上,中国电车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不仅得益于企业自身的不断优化和发展,也得益于东南亚市场与中国新能源行业相契合。中国电车企业与东南亚市场协作,共同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促进优势互补和助力绿色发展。针对未来更多国家电车企业在东南亚市场的涌入,新能源电车行业需要建立和维持长期竞争力,中国电车企业可以努力提供极具价格和品质优势的产品,从而延续中国新能源电车在东南亚市场的畅销盛况。中国电车的出海,实现了“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转变,拉动零部件产业出海和技术标准的输出,也提升了中国电车企业在环保等社会问题上的品牌形象。 【*】参考数据: [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0355790236161572&wfr=spider&for=pc [2]https://www.yidaiyilu.gov.cn/p/0NK9TAF7.html [4]https://view.inews.qq.com/k/20231017A08KWW00?no-redirect=1&web

Read More »
外贸干货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

在21世纪的全球经济舞台上,数字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重塑着世界贸易的格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互联网的普及,服务贸易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贸易形式,正逐步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提升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多重因素驱动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业增长:服务贸易的坚固基石 过去一年中,中国经济列车在稳健恢复的轨道上加速前行,服务业以其显著的增长动能,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领航角色。根据商务部数据显示[1],2023年上半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提供服务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为33万亿元,同比增长6.4%,占GDP56%,高于去年同期1.6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6.1%,为中国服务贸易的平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纵观全球,服务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发展中国家2/3的就业和发达国家4/5的就业均来自服务业。  政策绿灯:服务贸易发展的加速器 与此同时,政策红利如同春风化雨,为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铺设了宽广道路。2023年12月份,国务院印发的《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提出,“加快服务贸易扩大开放”“提升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功能,优化账户规则,实现资金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与境外间依法有序自由流动”。这些积极政策导向,为服务贸易的拓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数字经济:引领服务贸易未来航向 数字经济凭借其强大的连接力和效率倍增效应,成为服务贸易革新与拓展的核心驱动力。其中,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传统服务贸易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了服务的即时化、个性化与全球化传递。从在线教育到远程医疗,从数字娱乐到金融科技,服务贸易的边界不断拓展,价值链条持续深化,为参与其中的国家与企业开辟了广阔的增长蓝海。  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2022年全球数字服务贸易规模为3.82万亿美元(最新数据将于今年9月更新),同比增长3.9%,占全球服务贸易的53.7%。这深刻地体现了数字经济是服务贸易的加速器,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先生说:“数字技术的革命为服务贸易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新的动力,信息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持续推进,经济全球化进入数据驱动新的阶段。”  服务业的稳定增长、积极的政策环境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共同促成了服务贸易的迅猛增长。而要提升服务贸易在全球数字经济舞台上的竞争力,其核心在于发展数字贸易。当前,如何加速数字贸易发展步伐,已成为世界各国亟须应对的核心战略挑战。  引领数字贸易浪潮的三大要素 数字基础设施:强基固本 要想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加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首要任务。具体策略如下:  加速未来技术基础设施部署。全力推进5G网络、区块链技术、数据中心及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的基础建设,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加快数据中心网络构建。构建由国家级、区域级、城市级及企业级数据中心交织的立体化架构,以满足不同层级的数据存储与处理需求。 大力发展云服务。积极推广云服务的广泛应用,创新多场景解决方案,深度融合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等云服务模式与实体经济,催化产业升级。  .本土软件创新与生态构建。加大对本土软件开发的支持力度,加快生态圈建设,同时建立健全开源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激励创新与共享。 扩展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版图。扩充通信与计算机信息产业的规模,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构建闭环的产业链生态系统,确保技术自给自足与国际竞争力的双重提升。   这些策略协同作用,为数字经济的繁荣兴盛构筑了稳固基石,而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则是滋养数字经济成长的关键养分。  区域比较优势:营养补给 各地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构建互惠互补的区域开放新生态,激发数字贸易的新动力。通过协同建设区域内的公共资源设施,携手探索创新模式、新兴业态、未来应用场景及高效管理体系,共绘发展新蓝图。此外,建立成果普惠机制,增进区域间企业的协同创新力,编织紧密的区域数字贸易合作网,加速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变。而对于具备条件的区域,则可加速布局数字贸易会展与合作交流的高端平台,拓宽服务网络的辐射范围,提升其开放性和稳定性,助力数字贸易发展。  发展模式多元化:百花齐放 在数字贸易不断演进的航道上,企业战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景:一部分企业致力于渠道创新的前沿探索,以线上平台为核心,融合线下体验,编织出一张全面覆盖市场的渗透网络,有效提升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另一批企业则采取针对B端(企业端)与C端(消费端)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不断优化对企业客户的服务,另一方面深度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这种双向促进的动态平衡,不断扩大市场版图,巩固其行业地位。还有企业专注于本土化深耕,加速产品及营销策略与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精准对接本地消费者的偏好,赢得市场的青睐。  这些多样的发展模式,无一不是企业基于自身特点和所处发展阶段的深思熟虑之选,它们共同指向一个目标: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的成长,加速推进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进程。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关键在于实施务实且具有前瞻性的策略。特别强调数字化工具的应用,这是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快捷路径。包括选择合适的云计算服务和SaaS解决方案,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以及利用AI辅助的营销工具精准定位市场,这些都能极大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企业可投资于能够立竿见影提升业务效能的数字工具,比如利用云计算平台,零售企业可以迅速部署并扩展其电子商务网站,在节假日购物高峰期自动增加服务器资源,处理激增的访问流量,确保顾客流畅的购物体验。同时,鼓励团队学习并掌握这些先进技术,将技术潜力转化为竞争优势。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的手段,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成本,还能以更快的敏捷性响应市场变化,开拓更广阔的国际服务贸易空间。 

Read More »
外贸干货

中国创新医疗设备出海,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医疗健康需求持续增长和科技飞速进步的背景下,中国创新医疗设备正迎来炙手可热的出海浪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医疗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不仅关乎产业升级,更推动着全球医疗市场格局变化。在此进程中,中国医疗设备出海面临着双重境遇——既有广阔无垠的机遇,也有亟待跨越的挑战。 三大机遇共绘医疗设备出海蓝图 1. 全球市场需求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于2024年1月17日发布数据显示[1],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为902万人,比上一年减少了54万人,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值。全国出生人口数量从2017年起7年连降,降幅达52.1%。至2023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7亿人,占总人口的21.1%。据测算,2035年,中国总人口将减至不足14亿人,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由此可见,中国正经历着老龄化人口的急剧增长趋势。老龄化社会加剧、慢性病负担加重以及新兴市场医疗体系的逐步完善,都将促进对先进医疗器械的迫切需求。不仅如此,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对高质量医疗设备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为中国的创新医疗设备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分析报告》[2],2024年3月中国对RCEP国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包括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一带一路”和东盟出口总额分别是66.45亿元、65.93亿元、37.65亿元;相比2024年2月,分别增长53.76%,40.31%,80.91%。 2. 技术创新引领 除了全球需求增长外,在人工智能、远程医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推动下,中国医疗设备企业正不断突破,相继开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在2022年8月,中国医疗团队发明了国际首创联影5.0T(T是英文Tesla的缩写,代表磁场强度)超高场人体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这是全球首款人体全身5.0T磁共振高分辨成像临床普适设备,5.0T的高分辨率血管成像可以揭示以往检查中未曾发现的细微血管病变,为患者病因探究提供更深入的洞察,从而更早地进行诊治。中国医疗团队成功破解科学难题,攻克核心技术壁垒,跃居国际前沿地位。此外,在2024年中国医学装备展览会上,一家医疗技术集团展出超高速计算机断层扫描仪(uCT)968,吸引了大众的关注。其搭载自主研发的技术平台,融合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低剂量高清成像全面优化。这些创新医疗设备的问世,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供了新方案。 3. 国际化政策支持 尽管技术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关键,但如果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其效力也将大打折扣,难以充分发挥全部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设备的国际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资金补助、简化出口流程等,鼓励企业“走出去”。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参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为中国医药产业体制机制完善建言献策,助力中国医药企业出海远航。此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原主任张先生建议,鼓励中国生物医学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并支持医学科研团队参加国际多中心研究,在亚太地区及”一带一 路”国家,牵头并主导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同时,中国政府通过参与国际医疗合作项目、签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为中国医疗设备企业提供了更多进入海外市场的便利条件。 中国创新医疗设备的出海之旅,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拥有拓展全球市场的广阔前景,也难免遇到诸多挑战。 医疗设备出海的四重挑战 1. 市场竞争激烈 全球医疗设备市场竞争激烈,尤其在高端领域,欧美品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先进市场对医疗设备的创新性和高品质有着极高要求,推动了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扩张。相比之下,新兴市场如中国、印度以及拉丁美洲和欧洲东部,因人口众多、医疗需求增长迅速,展现出对医疗设备的巨大需求,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克服品牌影响力不足、市场渠道不畅等挑战,否则无法在全球市场中脱颖而出,向高端市场迈进。为了面对这一挑战,中国企业正致力于技术创新、个性化服务和成本效益策略,力求在竞争中寻求突破,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发展空间。具体而言,中小企业可以深入研究目标市场的特定需求、法规环境和支付体系,选择最适合自身产品特性和竞争优势的市场作为突破口。针对不同地区的疾病谱(某一地区危害人群健康的诸多疾病中,按其危害程度排列而成的疾病谱带)、医疗资源分布和消费者偏好,定制化产品和服务。 2. 严格的国际认证与标准 进入国际市场,首要面临的是严格的产品认证和标准合规问题,如美国的FDA认证、欧盟的CE认证等。这些国际认证过程不仅耗时长、成本高昂,还要求产品在安全、效能及质量上达到极高的国际标准,对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流程、质量管理乃至法律合规知识都是极大的考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2023年3月30日起,来自北京、香港、广州、深圳、珠海等5个城市的13家医院作为首批医院参加《医院质量国际认证标准(2021版)》的评审认证,此举有利于完善医院管理制度、提高国际化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安全。这种趋势驱使中国企业不仅要保证产品的高质量,还需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认证,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一大考验。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建立一套完整的合规管理体系,包括内部培训、合规性监测、记录保存等,以确保长期的合规性和可持续发展。 3. 法律与文化差异 通过严格的产品认证和标准合规后,不同的法律体系、商业文化和操作习惯是出海企业需跨越的另一道坎。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企业需调整经营策略,增加法律咨询和培训成本,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遇到意想不到的合规风险,影响海外市场的拓展步伐和品牌建设。从知识产权保护到本地化服务,每一环节都需细致考量,企业可以全面研究目标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体系、行业规范和文化特点,以避免法律风险和文化冲突。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进行专业咨询。聘请当地法律顾问或合规专家以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和指导,帮助理解复杂的法律条款,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 4. 国际供应链与物流挑战

Read More »
外贸干货

无人机称霸全球,中国技术创新的全球化之路

在二十一世纪的蔚蓝天幕下,无人机照亮了全球科技创新的航道。而在这片星辰大海中,中国作为无人机领域的领航者,正以其独有的技术创新和全球视野,书写着辉煌篇章,展现了中国制造在世界舞台上的魅力。 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的发展历史:从缓慢增长到迅速崛起 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历经三大发展阶段。初期阶段(约1980-2012年),市场萌芽,由军企转型和新兴民企共推技术进步,集中在飞控和云台技术,主要面向专业领域,增长缓慢。2012年为分水岭,随着一款革命性消费级无人机的问世,中国市场引领航拍新风尚,带动民用无人机市场爆发式增长,开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第二阶段。2017年后,行业进入第三阶段,标志着民用无人机在农业植保、环境治理、灾害救援等专业领域应用的急剧扩展,体现了又一次重大的转型。 中国无人机行业的黄金三角:资本助力、政策护航、创新驱动 1. 中国无人机市场的兴盛得益于社会资本支持 中国无人机领域能够顺利迈入其发展的第三阶段,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或缺的推力之一。无人机技术,作为科技竞争高地,已成为投资界瞩目的重点领域。在此背景下,一批优秀的企业在资本的支持下,持续不断地产出创新成果,有力促进了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例如,2024年3月,香港《南华早报》曝光了一则消息:中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组合式无人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在飞行过程中进行空中“解体”,从一架变成多架。这一技术颠覆了人们的固有认知,生动诠释了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此结论,成都市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领军人物刘先生曾阐述道,“本集团将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构建新应用场景,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这有力体现了创新与企业发展的相互驱动关系:创新活动促进了企业成长,而企业的壮大又为持续创新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共同构建了一个积极正向的循环系统。 2. 中国无人机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除了社会资本支持以外,政策支持也是一个推动因素。2022年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路线图V1.0》(下简称“《路线图》”),《路线图》提出,“基于运行能力、监管能力与运行风险相匹配的思路,整体把握先低后高的发展脉络,持续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完善规章标准,建设数字化、自主化为核心的先进无人驾驶航空运行体系。在2025年之前,实现统一的时空基准,提升航空器安全自主飞行能力和航行保障能力,降低运输成本。”此外,2022年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三维实景中国建设、航空应急体系建设等顶层文件都对发展无人机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无人机产业已被提升至国家级战略层面,为该领域的发展铺设了清晰的路径与蓝图。 3. 中国无人机的繁荣更依靠于科技创新 中国无人机繁荣发展的背后,更重要的是科技的自主创新。中国无人机产业的领跑企业凭借其自主研发的技术创新实力,为旗下产品注入了独特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先进的视觉识别科技,其无人机能够智能识别并自动追踪拍摄对象,同时确保飞行过程中的避障安全,实现无人干预下的流畅跟拍体验。 该企业还在机载计算平台有技术突破,内置程序能直接执行诸如全景拍摄、镜头平滑过渡和目标锁定等高端摄影任务,有效降低了对外部专业编辑软件的依赖及其附加成本。更值得关注的是,从核心技术到零部件生产,全程坚持自主研发与国产化路线,有力保障了生产供应链的安全性,积极应对国际技术挑战。 黄金三角驱动低空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 上述三大要素助力中国无人机行业的蓬勃兴起,进而为低空经济(指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24年中国一家证券研究所发布了《中国低空经济报告(2024)》(下称“报告”)[1]。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报告预计,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超过6万亿元。除此之外,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中国无人机行业市场研究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达1196亿元,同比增长37.63%,而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底此市场规模将达1765亿元。这些数据表明中国低空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之一,并且其行业发展前景乐观。 中国无人机企业全球展翼:从国内市场繁荣到国际舞台的深度布局与技术创新 中国无人机的成功不仅在中国市场上得到了证明,也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中国头部无人机企业在全球多国建立了办事处和分支结构,销售足迹遍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彰显了其深远的国际市场渗透力。其全球扩张策略不仅仅是为了拓展市场,更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吸纳顶尖人才与优质资源,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提供不竭动力。比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设立的研发中心,该企业携手本土高等教育机构及科研组织,共同深耕无人机技术的前沿探索与实践。同时,在欧洲地区设立的研发中心和工厂,确保了产品与服务紧密贴合区域市场需求。这一系列全球化部署不仅拓宽了企业的国际视野,带来了丰富的机遇与挑战,还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树立了标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参考。 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无人机企业通过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参与国际展会、竞赛和公益活动。在2022年第七届深圳国际无人机展览会暨第五届中国国际无人系统博览会上,国内外近300家企业携带2700多台无人机、无人系统新产品进行展示,包括航拍无人机、应急无人机、消防救援无人机、物流无人机等。通过这次展会,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进行了深度交流与合作,凭借其无人机的作用广、功效大提升了品牌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中国无人机企业的全球化征程:从市场渗透到品牌飞跃的国际舞台秀 中国无人机行业迈向世界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与国际市场合作,更体现在善用热点营销及社媒传播。如上文提及的中国无人机品牌通过展示高质量拍摄作品吸引市场,尤其针对摄影爱好者,抓住欧美户外活动兴起的契机,以无人机航拍内容激发市场需求。在海外社交媒体上,该品牌拥有超千万粉丝,运用海外流行的社交平台讲述品牌故事,搭建与用户的对话桥梁,引导潜在顾客完成购买决策,有效引导销售。同时,与知名网红及权威媒体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国际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成为全球推广的成功案例。 在可预见的未来,无人机仍然是全球消费市场的主流。随着技术累积和产业的发展,无人机会和水、电、网一样,成为面向各个信息数据行业的基础设施。观察全球无人机行业的演进路径,不难发现,那些在国际市场持续领先的中国无人机企业,往往在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供应链优化、国际化合作的关键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尤其是技术研发方面,它们增加了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资金支持和重视人才培养,从而在中国技术创新的全球化之路走得更远。 【*】数据来源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9198930822308402&wfr=spider&for=pc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