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e:

海运价格开始上涨,该如何应对?

近日,马士基、赫伯罗特、地中海航运及达飞四大欧洲航运公司已陆续暂停“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段航线服务。受红海局势影响,部分船运公司上调运费,特别是远东至以色列航线运费显著上涨,全球海运市场面临空前挑战。

近期,全球运输市场因红海地区的紧张局势而陷入动荡。这不仅导致运价急剧飙升,更对全球供应链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马士基杭州号”红海事件尤为引人关注,这促使包括马士基和达飞在内的多家国际航运巨头纷纷调整费率并采取应急措施。马士基于2024年1月5日发布声明指出,鉴于红海地区持续升级的不稳定性和显著提升的安全风险,为确保船只、海员及货物的安全,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所有经过红海和亚丁湾的船只将绕行好望角,尽管此举会导致货运时间增加,但旨在为客户提供更多保障。同时,暂停红海航线后,马士基从今年1月1日起征收的过境中断附加费(TDS)、旺季附加费(PSS)以及紧急应急附加费(ECS)仍然有效。

 

与此同时,达飞集团宣布调整亚洲至地中海航线费率,从今年1月15日起,将对所有亚洲主要港口至所有地中海基本港的运输征收新的均一运费率(FAK),20尺柜3500-3650美元,40尺柜6000-6300美元。德国航运公司赫伯罗特也出于相同的安全考量,选择继续绕行好望角。其企业公关主管强调,在去年12月红海事件后,当前认为通过红海和苏伊士运河的航道并不安全。只要航道安全问题未能解决,赫伯罗特就不会冒险通行。

 

 

海运价格持续上涨

随着国际各大航运公司对航线进行战略调整,航行时间延长与运力下降的双重压力导致海运价格大幅度上涨。根据全球航运物流公司DSV的上海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显示,在2023年年底的几周时间里,从上海运到欧洲的20英寸标准集装箱运费已经从1000余美元飙升至接近2700美元。而到2024年首周时,SCFI也得到了显著攀升,较前一周增长137.07点至1896.65点,周涨幅高达7.79%,月涨幅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3.75%。

 

当前市场形势下,舱位紧张成为了突出问题。据1月5日某货代透露,今年1月上旬的舱位已经全线爆满,且1月下旬的报价仅少数船公司有所更新。岁末年初之际,中国众多外贸企业急于出货以便尽早收款,这一迫切需求可能加剧市场供求矛盾,从而出现“一箱难求”的现象。据最新的报价数据显示,1月下旬运价相较于上旬将持续走高,小柜运价提升约600美元,大柜运价涨幅达到1000美元左右,整体涨幅在500至1000美元区间。该货代进一步指出,1月下旬欧洲航线的小柜运价已涨至3150美元/TEU,大柜运价则达6050美元/FEU,相比去年12月底的价格几乎翻了两倍;地中海航线的小柜和大柜运价分别升至4400美元/TEU和6250美元/FEU,涨幅约为1.2至1.3倍。

 

1月3日,货运代理巨头德迅在发布的一月上旬至一月中旬的市场动态中指出,在红海地区局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预计直至2月中旬,运费将保持高位运行,并存在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特别是中国至欧洲、地中海航线,1月上半月,船运公司普遍上调基本港运费至欧洲方向的大柜运价为4500-5000美元/FEU,地中海西线的大柜运价则调至5000-5500美元/FEU。

 

 

供应链断链:企业承压

在全球贸易的跨境产业链中,各环节紧密相连,一旦某个环节受阻,将对上下游产生连锁反应。而红海航运事件使得部分中小外贸企业再度面临物流受阻的困境。由于集装箱等综合物流成本飙升,买卖双方均受到巨大压力。在离岸价格(FOB)模式下,海运费用上涨的风险主要由客户承担,这可能导致买家因运费压力而减少采购量,间接影响出口企业的订单状况。

 

在到岸价格(CIF)结算模式中,尽管卖家承担了物流费用,但高昂的成本最终会以其他方式转嫁给买家,例如卖家调整商品销售价格等。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断攀升的运费无疑加大了其经营压力。目前,一个集装箱的货值与运费间的比例严重失衡,某些情况下运费甚至逼近货值本身。面对持续发酵的航运危机,欧洲买家可能出现极端应对措施:一是商品无法按时上架销售,可能导致弃货、砍单或需求缩减;二是部分无提前囤货习惯的买家可能会临时增加采购以满足短期需求增长。这两种情况都打破了企业原有的生产和出货节奏。

 

 

如何应对物流受阻、运费飙升?

  1. 提前清关再转运货物

宁波市商务局透露,已有若干外贸企业选择“跳过”苏伊士运河的海运线路,转而将中转枢纽设在迪拜或达曼,并利用陆路运输完成对中东地区的货物送达任务。业内人士建议,相关企业应与国外收货方保持紧密沟通,以确认并确保交货周期的顺利执行。另外,还可以选择在其他具备清关设施的港口完成必要的通关手续,再通过陆路等方式转运到目的国。

 

  1. 多元化供应链布局
  • 供应商多元化

通过扩大供应商网络,来降低企业对单一供应商的过度依赖。具体而言,企业可以选择在不同地区但产品或服务质量达标的供应商进行合作。这样,在物流受阻导致供应链中断时,就可以从其他地区的供应商获取原材料或产品,保证供应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 运输渠道多元化

采用多元化的运输渠道(如海运、空运、陆运或者铁路运输)来降低对单一航线的依赖性。企业需要根据货物特性、时效需求以及成本效益等因素,灵活运用多种运输方式,甚至采用多条航线或路径进行运输。例如可以尝试中欧班列等其他替代路线,以避免货物运输延误,维持供应链顺畅运作。

  • 仓储布局多元化

大型企业可以在关键市场及物流节点设立多个仓库,不仅可以减少长距离运输带来的风险,还能通过库存分布优化,平衡备货量与库存周转率,更快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提升整体供应链效率;而小型企业则可以通过第三方海外仓或共享海外仓向目的国出口货物,以实现降本增效,提高客户满意度。

 

  1. 精细化定价与合同条款管理

面对波动剧烈的运费市场,卖家在设定价格和拟定合同时应更加审慎细致,充分考虑市场状况,确保定价公平合理,并在合同中预留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运输环境挑战。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华律网信息整理,外贸人可参考添加以下几项条款:

  • 浮动运费条款

在合同中引入“浮动运费”条款,允许根据市场状况调整运费,例如设定运费以某一指数(如特定航线运费指数)为基础进行浮动。

  • 运费上限/下限规定

为防止运费过度波动损害任何一方利益,可设置运费的最高限额和最低保护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风险敞口。

  • 延期交付与违约责任条款

物流受阻可能导致交货延迟现象,因此,企业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在何种情况下允许延期交付,并明确延期后的处理办法,同时设定合理的违约赔偿条款,既保护自己免于过高赔偿,也保证客户权益不受损失。

  • 解除合同条件

约定在特定物流状况持续恶化到一定程度时,双方有权解除合同或者重新协商交易条件,这有助于企业在极端不利条件下有法律依据地调整或终止不利的商业安排。

 

 

红海事件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严峻考验,中国供应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运输挑战。然而,危机背后也隐藏着多种机遇。中国外贸企业应该合理运用替代方案,针对不同的物流需求,灵活选择并整合铁路、空运、多式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特别是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选取更为可靠且高效的运输路径,以保障货物迅速抵达目的地。通过灵活应变、提前规划以及多元化供应链布局等策略,中国外贸企业不仅有望在这一运输市场的动荡中找到新的机会,更能凭借优质的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Share: